長輩的聽力損失會造成家人的雙向疲勞

當長者的聽力問題未得到適當的處理時,這不僅會影響他們本身感到疲憊,還會讓家人感到同樣的疲勞。台灣聽力語言學會的葉佳欣副秘書長指出,這種情況會產生雙向疲勞感。對於老年性聽力損失,大多數台灣人未能給予足夠的重視,因為聽力損失不像即刻對健康造成威脅的疾病那樣引起關注。

 

全球每三秒就有一名新的失智症患者

統計數據顯示,年齡在50至65歲之間的人中,約有25%可能面臨輕微的聽力問題,但這種問題往往難以察覺。當人們年齡接近65歲時,超過33%的人將經歷聽力下降,而在85歲以上的人中,超過50%將面臨聽力損失的問題。全球每三秒就有一名新的失智症患者,台灣估計目前已有31萬失智症患者,每年預計將增加1萬人。

 

未使用助聽器的聽力受損者患有認知問題的機率高達42%

研究表明,隨著年齡的增長,聽力損失與失智症風險之間存在密切關聯。根據2023年刊登在全球權威期刊《刺胳針》上的一項研究,未使用助聽器的聽力受損者患有認知問題的機率高達42%。聽力損失是導致失智症的最主要風險因素,即使是輕度的聽力損失也會使風險增加一倍,中度損失則會使風險增加三倍,而嚴重損失則高達五倍。

聽力師林嵩岳舉例說明,顳葉聽覺皮質區受到刺激減少,可能會逐漸導致功能的剝奪,患者可能會透過其他感官來補償,從而使大腦的其他區域過度活化,進而影響情緒、動作控制和認知能力。

此外,當長者難以清楚理解交流內容,必須反覆重複時,這可能會引發社交上的無力感,讓他們感到孤立和社交退縮,進而在心理上產生焦慮、壓力、自我懷疑,甚至可能導致抑鬱和焦慮情緒的出現。

 

早期介入聽損治療可預防失智

綜合以上資訊,若是能提早發現家中長輩的聽力損失狀態並介入治療,就能有機會降低造成失智症的機率。

因此若發現家中長輩有以下狀況,請盡早協助長輩佩戴助聽器並至醫院及聽力所做聽力檢測。

 

社交孤立:由於難以參與對話,他們可能感到孤立,減少社交活動。

 

沮喪情緒:聽力損失可能引發沮喪、情緒低落的情感反應。

 

理解困難:難以理解他人的對話,可能導致交流困難。

 

誤解訊息:由於聽不清楚,他們可能常常誤解他人說話的內容。

 

失去興趣:聽力損失可能讓他們失去對社交活動、娛樂或興趣的興趣。

 

焦慮和壓力:因為無法正確理解對話,可能產生焦慮和壓力。

 

認知下降:聽力損失與認知能力下降有關,可能影響思考和記憶。